安博(中国大陆)官方网站-让体育从心开始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安博体育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03 13:32:37| 浏览次数: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图1)

  1925年12月1日,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包括以开滦矿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文中写道:“我们看罢工运动,如海员罢工、铁路罢工、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沙面罢工以及‘五卅’后上海香港两处的大罢工所表现的力量,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开滦煤矿的前身为开平煤矿,1878年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办。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平煤矿被英商骗占。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派长芦盐运使周学熙创办滦州煤矿,用以开平煤矿,并进而将其收回,以达到“以滦收开”的目的。但1912年开、滦双方为避免两败俱伤,签订了联合办理合同,实现了合办,是为开滦煤矿。20世纪20年代的开滦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主要表现在:

  劳动时间长。开滦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矿工的工作时间虽名为8小时,实则16小时;很少有节假日,几乎一年四季都在井下劳动。

  劳动条件极差。开滦煤矿的生产条件极端恶劣,井下“仿佛是一座地狱”。井下空气浑浊,气温高至摄氏38度。没有防尘措施,巷道中矽尘弥漫,矿工患矽肺、哮喘和关节炎等职业病的大有人在,早衰、早亡问题非常严重。由于井下缺少安全保护设施,起火、中毒、透水、塌顶、瓦斯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

  工资特别低。据《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记载,1920-1921年其他煤矿采煤工人日工资为0.40-0.73元,而开滦工人日工资仅为0.32元,折合成面粉,只有2.74袋;而杂工则仅有2.05袋。这样的工资顶多能勉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存,根本谈不上养家糊口。开滦惠工处主任费克斯在《关于煤矿劳工情况报告》中指出:“如果一个工人想比他能糊口的收入多挣一点钱,只有每天打两个连班”,大部分工人负了债,“他们从来没有多少富余钱,因而不可能向遥远的家乡寄钱养家。”

  生活环境差。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编成的《劳动节纪念号》专刊中有《唐山劳动状况》一文,专门介绍了开滦矿工的苦难生活。文中写道,矿工集体住的房子叫“锅伙”,虽不收房费,但窄狭污秽、臭气熏人,连讲究的猪窝都不如。

  受剥削程度深。开滦煤矿的包工制度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剥削形式。包工头不仅取得包工价的分成,还采取克扣工资、勾工、罚款、利用银钱兑换率、勒索伙食费、放高利贷、商业剥削、聚赌抽头、请会打灯、贩卖毒品、劳役剥削等手段向工人敛钱,致使矿工的实际所得只有资本家发放工资的一半。

  政治上遭受压迫。1881年矿方制定管制工人的《窑工规条三十二条》,1882年又续定了《煤窑规条五十一则》,甚至私设刑堂,备有刑具。英帝国主义设有《矿章》,用来警戒工人的行为。矿区还大搞特务活动,1920年成立的惠工处就曾秘密雇佣侦探,化装成工人,到各矿收集情报,以便把握工人动态,避免工人罢工。在煤矿设有“矿区保安队”,后又改组为矿警队,和流氓打手、封建包工把头勾结在一起,大肆从事监视、搜集情报、逮捕、关押、刑讯和枪杀工人、工人罢工等罪恶活动。

  开滦工人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低下,需要通过斗争来获得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工人阶级思想的觉醒和斗争的自觉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开滦广东籍工人曾组织过唐山粤人自治会和自治研究社,建立广东会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醒。当时,唐山工人中有些先进分子觉悟到工人无团体不能谋幸福,于是开始从事组织工党活动。1912年4月,唐山工党宣告成立,共有700多人,其中有一些开滦工人加入。矿务局还建立了同人联合会,这在早期工人运动中对启发、团结工人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6年,开滦煤矿有600多名工人被英国资本家用欺骗手段出卖到俄国煤矿当苦工。他们不但亲眼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且很多人还参加了俄国工人赤卫队和红军,参加过武装斗争,有的还聆听过列宁的讲线年前后,有一部分工人经过长途辗转跋涉回到唐山,仍到开滦煤矿做工。他们把在俄国的所见所闻到处传扬:“资本家剥削工人,俄国工人就和资本家斗争,他们的方法是罢工。工人团结起来才能打倒资本家。”“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赶走了资本家,工厂归工人管了。”这种真人实事的宣传,对激发矿工的革命觉醒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学习苏俄的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及共产国际代表一起酝酿创立中国时,就曾明确部署:在北方,“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天津和唐山等城市发展”,“天津和唐山是两个最大的工业区,是我们工作的重点。”1922年6月,唐山矿党支部成立。这不仅是河北省最早的党支部,也是中国在全国产业工人中成立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从此,开滦工人阶级在中国的领导下,开始进入自觉的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新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滦煤矿曾先后三次举行过五矿同盟大罢工,即1922年、1934年、1938年五矿同盟大罢工。其中,1922年10月爆发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长达27天,声势大、影响广、斗争激烈,邓中夏曾评论开滦罢工“更是光芒万丈”,“是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最重要的罢工之一个”;1925年12月在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盛赞包括以开滦矿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1934年1月爆发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前后持续三个月零五天,在政治上狠狠打击了英日帝国主义和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反映了开滦工人反英抗日的大无畏精神。1938年3月爆发的五矿同盟大罢工,不仅为矿工争得了部分经济利益,恢复了花红、增加了工资,迫使资本家取消了刁难工人的牌子房和煤师验伤等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以战养战”策略,削弱了日本军工、钢铁等业的生产能力,打乱了日军后方的统治秩序;更重要的是,它动员和锻炼了工人群众,为开滦煤矿7000多名矿工参加抗日武装大暴动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他们特别能战斗”,是对以开滦矿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高度赞扬;是对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为争取阶级利益勇于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为民族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高度评价和集中概括。开滦工人阶级不畏、反抗压迫、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每种精神都有它的时代内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开滦人所表现出的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强企富民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内涵。

  一是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开滦,历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一个个国家危难关头和重大灾难面前,开滦人一次次用胸怀全局、勇于奉献的品格感动了世人。

  1968年春节前,传来消息说北京的煤气供应不足,许多市民反映“煮不熟饺子”。开滦领导商议后做出“春节三天不放假”的决定。在三天假期里,开滦广大职工坚持加班加点生产,超额完成了一月份的生产计划。周恩来总理听此消息后很高兴,向开滦职工表示祝贺。1968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开滦等十五个煤矿的会议,研究如何提高煤炭产量以满足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最低要求。会议期间周总理三次召开座谈会,并在会上多次表扬开滦是模范。这次会议之后,开滦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煤炭生产产量不断提高。后来,周恩来总理称赞开滦矿工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1973年,上海存煤只有5天的周转量,威胁着这个全国最大的城市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国务院领导很是着急,国家计委动员一些生产形势相对稳定的矿区勇挑重担,努力增产,尽力“以丰补欠”。开滦煤矿临危受命,按照国家计委的要求,不断增加产量,确保了每日增发上海一列车的煤炭。为此,周恩来总理再次表扬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开滦工人阶级为国家多挖煤、作贡献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197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以《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为题,报道开滦矿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表现的革命精神用“特别能战斗”来表述,由此,开滦正式把“特别能战斗”确立为自己的企业精神。1974年8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在开滦召开全国煤炭工业生产现场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在会议上就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运动作了重要讲话。这是首次在全国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学大庆、赶开滦的口号。1975年10月,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徐今强部长作了《学大庆,赶开滦,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奋斗》的报告,树立了包括开滦范各庄矿红旗采煤队在内的全国煤矿“十面红旗”,提出了“特别能战斗”队伍的七条标准。“特别能战斗”精神从此成为全国煤炭战线职工的共同精神。

  二是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开滦百里矿区变成了一片废墟。6579名职工不幸遇难,2153名职工受重伤。当时的7个生产矿井的主要生产巷道全部被水淹,3.3万多台设备被砸被淹。矿区供电、排水、通风、通讯、提升系统全部中断,使百里矿区处于瘫痪状态。在如此严重的灾害面前,开滦矿工没有哭泣,没有低头,他们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在悲痛中挺起胸膛,在援建队伍的支持下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坚强地开始了矿山的恢复工作。开滦马家沟矿在吉林援建大军的帮助下,第一个排干了井下积水,于8月7日(即震后第十天)出煤,成为震后第一个出煤的矿山。林西矿采一区广大职工,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更换电缆、设备,抢修巷道、斜井,将被淹的80多组综合机械化采煤液压支架全部恢复,成为全矿区第一个开机出煤的机械化采煤区。吕家坨矿在黑龙江援建大军的支援下,于11月28日在全矿区第一个实现原煤、洗精煤全面恢复生产,12月28日,日产达到震前水平。到1977年初,开滦的8个矿已有7个复产出煤,平均日产连上3万吨、5万吨、7万吨三个台阶。到1977年11月底,开滦共排出井下积水1.6亿多吨,修复巷道37万多米,修复和制造设备3.3万多台,建起永久性工业建筑62万平方米。1978年12月1日,原煤日产量达到7万吨,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开滦打破了外国人认为至少需要20年才能恢复到原来面貌的说法,而仅用1年零五个月就全面完成了复产任务,十万名矿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事实上,开滦人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造出许多骄人业绩和辉煌成果: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4年10月建成投产的开滦范各庄矿,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矿井;1958年7月,开滦唐家庄盆地丙水采井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水力化采煤矿井;1968年投产的开滦吕家坨矿,是我国最大的水力化采煤矿井;1974年开滦唐山矿5351回采工作面首次进行工作性试验,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试验,从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采煤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的序幕……开滦人就是这样,高扬着“特别能战斗”的光辉旗帜,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壮歌。

  三是强企富民的创新精神。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开滦一直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开滦始终是中国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被尊称为煤炭行业的“老大哥”。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开采,传统资源型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即煤炭储量锐减、开采深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社会包袱沉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速度滞后、排名逐年下降。面对这些问题,2008年下半年,开滦全面调整发展战略,坚持“以煤为基、相关多元”,构建了以煤炭、煤化工、现代服务(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矿业工程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子板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煤基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安全应急装备等)为支撑的“三柱一新”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形成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由产量增长向循环增长、由单区域向多区域拓展、由封闭向开放、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开滦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再一次为“特别能战斗”精神提供了注解。

  经过百年的洗礼和淬炼,“特别能战斗”精神不仅是开滦人优秀的集体人格,而且已成为唐山人民的共同精神。我们必将这一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推动唐山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新局面,让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TOP